你想看的才是热点,谢谢支持。
由美国哥伦比亚公司出品的《小妇人》,于七夕当天登录我国各大院线,
甜茶、罗南、艾玛等一众高颜值的偶像明星,已经抓住了许多观众的眼球,
电影宣发所打出的“爱与自由”的主题,也与七夕的浪漫氛围不谋而合。
在同期上映的一众影片中,该片有着独特的魅力。
电影改编自美国女作家路易莎•梅•奥尔科特的自传体小说《小妇人》,
由荣获奥斯卡两次最佳导演提名的格雷塔·葛伟格执导。
影片以南北战争时期马奇一家四姐妹的人生经历为线索,
伴随着她们的成长,将爱与自由的主题不断深化。
这部作品从1868年诞生以来,历经了152年的沉淀与洗礼,
是被改编成电影次数最多的小说之一,除了故事本身极富戏剧性的时代背景,
家人、朋友、爱人这些永恒的人际关系命题,
都构成了这部小说不断被影视化的内生驱动力。
一、非线性叙事结构
此次《小妇人》的影视化呈现,打破了原著以及前作的线性叙事,
将这个人们熟悉的故事,以倒叙和插叙的手法呈现在观众面前,从女主角乔的视角娓娓道来,
既有成年时期乔对童年的回忆,也有少年时期乔的心路历程,
用色调、音乐以及人物的服饰的变化来交代两个时空的转换。
影片开始,成年乔在纽约写作谋生,遇到巴尔教授,后收到家中来信,得知妹妹贝思病重,急忙踏上回家的路。
阴冷的色调使观众从一开始就被带入了一个灰暗的成人世界。
列车上,在乔的回忆中是四姐妹温馨的少女时代,
那些琐碎的、并不戏剧性的少年往事却一扫影片开头的沉重感,整部影片就在现实和回忆中来回的穿梭。
在导演格雷塔·葛伟格的精心安排下,现实和回忆两条线索并行前进,终交汇,散而不乱。
两条线索各自基本按照时间顺序展开,在特定的节点进行时空的转换:
从成年乔参加舞会转换到少年时乔与梅格共赴舞会,并与劳里第一次相遇;
在回家的列车上,乔在睡梦中回想起了少年时的圣诞节,
而下车后,乔独自走在雪地上的镜头,又与少年时姐妹四人挽手走在雪地上的场景巧妙衔接;
从少年时劳里将邮箱的钥匙送给四姐妹,转换到成年后乔在回家的路上经过邮箱并打开了邮箱的镜头;
从少年时贝丝生病康复的镜头,到成年后贝丝病重离开……
看似没有章法的镜头组合,却将两条线索紧密地结构在一起,少年时的美好与成年后的辛酸,在这些镜头的对比中也不言而喻。
不只是乔,不只是马奇家四姐妹,我们每个人都是这样,
在经历了现实残酷无情的打压后,缅怀美好的过去成为了成人世界中一个心照不宣的避风港。
二、女性意识的追寻
女性意识是一种性别身份意识,是女性自我觉醒的产物,主要关于女性社会角色和地位问题。
在《圣经》中,夏娃是由亚当身上的一根肋骨形塑而成的,延伸到社会意识之中,女性就被定义为男性的附属品。
即使是在远离南北战争时期的当下,在经历了女权主义运动的当下,许多女性的潜意识中也不自觉地将自身放置于弱势的地位。
尤其是在许多以娱乐为导向的商业片中,“英雄救美”式的俗套情节仍然屡见不鲜,但是这样的“爱情神话”却是符合大多数观众的期待视野的。
因此对于女性意识的追寻仍然是许多艺术家,尤其是女性艺术家的目标。
2019年版的《小妇人》,作为一部从原著作者、导演到主角都为女性的电影作品,“女性”几乎成为了这部影片的一个符号:
美丽贤淑的大女儿梅格,坚毅勇敢的二女儿乔,纯真文静的三女儿贝丝,可爱活泼的四女儿艾米,这些性格各异的“小妇人”构成了影片丰富的色彩。
上世纪六七十年代,女性主义思潮在西方国家颇为风行,“姐妹情谊”是当时一个很重要的到概念,
这种情感关系作为女性群体的粘合剂,成为男权社会中女性反抗男权压迫的一道屏障,是女性力量的源泉。
在《小妇人》中,姐妹四人之间的感情,成为了彼此人生中温暖的依靠和坚实的后盾。
在梅格结婚时,乔试图劝阻梅格,她鼓励梅格去追逐演员的梦想,甚至愿意用自己的劳动来支持梅格的梦想;
贝丝病重时,乔匆匆从纽约赶回家照顾妹妹,而善良的贝丝却不希望影响到乔和艾米的生活。
姐妹四人和温柔的母亲之间,彼此的理解与支持,使得这个看起来本该惨淡凄苦、孤儿寡母的家庭异常温馨。
当然,在“姐妹情谊”的内部也会有矛盾和冲突,给女性群体带来强烈的异质性。
艾米因乔没有带自己去剧院而烧掉了乔写的小说,这让姐妹之间出现了裂痕,
但这种裂痕的修复往往在女性群体内部修复,外部力量的介入较为薄弱。
正如乔和艾米的矛盾也因艾米意外掉入冰洞溺水而化解,
即使是最终艾米与劳里结婚,乔内心的波澜也只是自己消化,并未影响到姐妹之间的情谊。
乔与劳里的错过或许成为了整部电影中最大的意难平。
三、自由的尽头是什么
乔作为影片的第一主角,在少年时期,她的独立与理性在四姐妹中就格外突出。
同时,影片“爱与自由”的主题也鲜明的体现在乔身上,她极度追求自由,
因此这也造成了她的“爱”仅限于对亲人的爱、对朋友的爱以及对生活和写作的热爱,却没有男女之爱,
此时的她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单身主义者。
甚至在梅格结婚时她极力劝阻,她认为婚姻会毁掉梅格的梦想与自由。
同样是在马奇太太的教育下成长,但梅格和乔的性格以及她们对待婚姻的态度却有着巨大的差异。
但实质上,这又都根源于马奇太太:梅格与马奇太太一样温柔贤淑,是美国传统社会中完美女性的典型代表。
而乔的勇敢坚毅、独立自主,以及她对于梦想和自由的追求,在马奇太太身上都有迹可循。
南北战争时期,马奇先生在前线战斗,马奇太太则独自带领四个女儿生活,没有勇敢独立的品格是做不到的。
为了家庭,马奇太太必然要搁置梦想,也必然会失去一些自由,因此她鼓励女儿去追求梦想,也给予她们足够自由的成长空间。
而在经历了现实的打击、经历贝丝去世后,乔却感到前所未有的孤独,与对自由的追求相比,现在的她更渴望被爱,
因此,她向母亲坦白自己后悔曾经拒绝了劳里的求婚,她也想要走进婚姻了。
就像网络上流传的一段对话一样:我和我妈说 不结婚可以吗?我妈只说了,如果外面烟花升起,街坊四邻饭香味溢出,大街上一家人手拉手出行,你能忍住不哭,就行。
自由的尽头似乎必然是孤独的,但我们不能否认,仍然会有人愿意欣然接受这份孤独的自由。
这部影片的结尾,乔在和出版商讨论书的结尾,这是此前版本和原著中都没有的一个情节。
葛伟格借乔和出版商的争论:“看来婚姻永远都是和钱挂钩的,哪怕在小说里也一样”来批判当时的婚姻观。
然而《小妇人》作为奥尔科特的自传体小说,乔就是奥尔科特的化身。
奥尔科特终身未婚,但在此版《小妇人》中,却为乔安排了一位德国教授作为伴侣。
虽然在影片情节中是迫于出版压力不得已而为之,但乔的女性意识还是不可避免的被削弱了。
这并非是因为乔接受了教授,而是我们无法理解乔接受教授的原因究竟是什么?
甚至无法理解她后悔拒绝劳里求婚的原因是什么?
究竟是因为她真的找到了自己的爱情,还是在经历了生活的打击、亲人的离世后,急于摆脱这种莫名的孤独,而像无数她曾经鄙夷的传统女性那样,把男人当作避风的港湾?
这个问题一旦被悬置,这部影片就不足以成为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女性主义电影了,或者说,它只是一部伪女性主义电影。
作为一部IP电影,且珠玉在前的改编版本已经非常多,精巧的结构固然能够使它从众多早先版本中脱颖而出,但形式大于内容,便是舍本逐末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