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们小时候有没有过那种同学:平时学习不努力,考试时抄成绩好的同学的卷子。结果,就连抄也抄不出个及格分数,让冒险借卷子给他的同学,深深为其智商捉急。
国产电影就是这样一位同学。
昨天,我去看了《我最好朋友的婚礼》。
这部电影翻拍自1997年的美国同名电影,美版曾获得奥斯卡、金球奖、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奖的多项提名。首映就以2100万美元的票房,打破了爱情轻喜剧类影片首映票房的历史纪录。
我们的影片几乎一模一样的照搬了原作的故事情节:女A有个旧爱男A,俩人十分要好。女A突然得知男A要和女B结婚,发现自己还爱着男A,于是找来gay蜜男B帮忙,想方设法拆散男A和女B。最终女A失败,却也有感于男A和女B的爱情,虽抱憾,尤释然。
本以为我们借了成熟美国电影的骨,起码能拍出一部及格线以上的片子,却不料仍是扶不上墙的一坨。
下面,小杀姐姐就带你们对比一下这两部影片,看看我们是如何巧妙地略过了一系列的精华,把一部经典影片翻拍成毫无神髓的空壳的。
1
第一刀:杀标签式角色
先来看女A,
美版的女A朱利安,
是一名美食杂志评论员。
电影开场的餐厅后厨戏,
厨子们对朱利安的餐点的重视程度,
充分体现了朱利安在食评界的份量。
而朱利安在尝菜后,
风轻云淡的一句赞扬,
也简洁明了的让人看出,
她高冷的气质。
用现在的眼光看,
朱利安就是一个难搞的女文青。
而我们的女A顾佳,
作为一名时尚杂志主编,
在整个介绍人物的开场,
除了走个时装秀的红毯,
屁都没干。
倒是方便我们的演员本色出演。
纵观全片,
顾佳让我印象最深的两点是,
利用职权之便,
阻挠婚礼正常进行,
顺便收收奢侈品店的礼;
以及在男A拉她跑时,
一口一个“高跟鞋”地呻吟。
恕我眼拙,
我实在看不出她是时尚杂志主编,
倒是更像个政府leader,
或者卖鞋的。
讨厌对方就气冲冲地跑到墙角,
自言自语地恶意模仿其说话。
且不说剧作法中,
轻易不可让角色自言自语的大忌,
就单论这反应,
谁TM见过这样的快30岁的女人?
再说男A,
两版都是体育杂志主编。
在女性主导的爱情片中,
男主角相对较弱十分正常。
但美版的迈克尔,
好歹让我们看出了,
他热爱自己执着的事业。
而我们的林然,
作为英国BBC体育频道的副主编,
VESPA对他,
居然是很稀罕的东西!
这是我们对BBC的藐视吗?
主角尚如此,
配角更不用寻思。
我们的男B在飞机上,
被女A一泼结缘,
事后一言不合,
二人就在英国巧合再会……
“巧合”,
英国果然是个弹丸之地。
呵呵!
顾佳的助理就更离谱,
作为一名影响力时尚杂志主编助理,
一听到爱情故事就手舞足蹈。
在她中二气质的带动下,
我们的电影,
充满了中学生恋爱的屯感。
美版电影中女A和女B的明争暗斗,
在我们这又变成了,
虎逼学姐欺负病娇傻白甜。
我真得很想和谐掉
“虎逼”、“傻白甜”等等字眼,
只会简单粗暴地贴标签,
从不细致的刻画角色,
成了我们电影的常态,
我们的电影自然地,
就像阿猫阿狗顺嘴胡说的段子。
翻拍经典又如何?
再好的情节也拯救不了
角色空洞导致的乏味。
2
第二刀:杀强行高逼格
除了贴标签,
强行高逼格的恶劣习惯,
这部电影也没落下。
如前所述,
观影时,
我一直在想,
顾佳时尚杂志主编,
和林然体育频道主编的身份,
在剧情上有什么作用。
后来发现,
是我想多了。
顾佳是时尚杂志主编的意义,
在于电影可以涉及到米兰,
这个一听就高端的时尚之都;
林然是体育频道主编的意义,
在于电影可以发生在伦敦,
这个人尽皆知的老牌贵族城市。
完全不似美版,
朱利安美食杂志主编的身份,
是为了体现她独立、自由的性格;
迈克尔体育杂志主编的身份,
是为了他能勾搭上,
拥有球场的大老板的千金做以铺垫。
我们的电影,
人设、情节都是为了逼格服务的,
只要能显得逼格高,
米兰大教堂也能拿下;
只要能显得逼格高,
管它缘起何处,
故事就在伦敦发生了!
宝格丽的字样,
一会儿出现在酒店招牌上,
一会儿又印在了戒指盒上,
好高端啊!!!
听说《穿普拉达的女王》
也要翻拍中国版了,
上映时大家一定备好电焊目镜,
小心被两秒一个的牌子亮瞎眼。
无力继续吐槽……
老百姓讲话,
缺什么,
炫什么。
我们的电影这种强行高逼格,
无意义地堆砌符号的行为,
着实让人后颈泛凉,
胃里波涛,
low到爆炸。
想象假如有一天我说,
“小杀姐姐在米都的杜莫主教堂,
喝了一保利瓶的H2O!”
何如?
祝各位好胃口。
3
第三刀:杀闹着玩的表演
一流的剧本,
可以让三流的演员大放异彩;
一流的演员,
演三流的剧本也差强人意;
但三流的剧本,
遇上三流的演员,
那就是一场灾难!
舒淇的表演中规中矩,
排除剧本的薄弱,
全片唯一能无障碍观看的部分,
可能就是她的戏了。
冯绍峰依旧保持着他以往的风格,
不论什么角色、什么情境,
总微锁的眉头,
真想让我朝上面来一拳;
宋茜的戏则松垮无比,
她的角色的情绪变化碎了一地,
以至于我一看见她,
就以为在看综艺;
还有这个凤小岳,
游离于标准与夹生之间的中文,
播音与唠嗑之间的腔调,
无不给我一种,
他是来中国骗钱的鬼佬的错觉。
差点在影院拍案而起,
剑指大骂“滚粗”。
美版主要角色的演员,
投入、细致的表演,
他们的功力,
我就不拿来再压低我们的戏的水准了。
只看看这一处席间聊到high时,
大家唱起歌来的感染力——
影片中细枝末节的配角的表演,
都能让人拍手叫好。
再看我们,
连主要角色的戏,
都像喝了一吨H2O一样水,
翻拍再经典的影片,
也不过是东施效颦罢了。
近两年,像《我最好朋友的婚礼》这路玩花活儿的影片不在少数。自主创作疲软,于是就去翻拍国外已成功的作品。然而,兜兜转转却总落入同样的囹圄——我们像是总弄不明白,这些作品的成功,并非因为它的概念奇诡,或者元素绮丽,而是因其人物饱满、故事扎实。
我们如果不能从翻拍中学到神髓,那么不论对多么经典作品的翻拍,也只是不断地制造冗余的影像垃圾。
就像那些考试照抄,还抄不及格的同学一样,只能永远照抄,永远抄不及格。唯一的区别是,成绩好的同学,可能会为照抄的同学着急。但原版电影摄制方则会乐到癫痫——反正你们花钱买版权,拍好了是版权本身优秀,拍不好是你们自己无能。
但看到差距的观众的失望,则是真真切切的,对我们的电影难以挽回的失望。所以,连照抄都抄不好的国产电影,是不是该长点心了呢?